入秋了,北京的大街上在忙着过节,从江的地头,村民们开镰忙着收稻子。我们的“记录员”好像也从地里长出来了,一个一个显现在我们面前,十个村寨,十个“记录员”。“从江档案”当地团队正式组成,9月17日,他们放下家里的农活,在北京两位老师大汗淋漓的带动下,进行了秋收之外另一场热身运动。
就把这次干的活整理一下吧:
1)确定“从江档案”十个产出村寨:
侗族
G往洞乡增冲村(这里有最古老的鼓楼,又是高速公路在从江的一个出入口);
G高增乡高增村,小黄村(即是从江知名度最高的侗族大歌村,又有侗族典型的农耕生活方式,同时有“计划生育第一村”之称的占里也在此乡,可辐射);
G贯洞镇龙图村(这儿是从江高速公路二个出入口中的另一个,次地也是侗戏的发源地,侗族共同信仰的祖先萨岁圣山就在附近);
苗族
G丙妹镇岜沙村(就是那个著名的“枪手部落”);
G加勉乡党翁村(这里的苗族衣着艳丽,民俗保存完整,本月马上就要过准备了三年之久的苗族最大的祭祖活动鼓藏节);
G东朗乡摆鸠村(孔明山上的寨子,传说中诸葛亮曾在此屯兵养息);
壮族
G秀塘乡杆动村(三百河边传统的壮族寨子,村里还保留着壮文手抄本,在广西亦不多见);
G加榜乡下尧村(周围是壮阔的梯田,从江县政府已准备进行旅游开发);
瑶族
G西山镇高脚村(瑶浴的发祥地);
2)基本确定以村寨为基点的记录方式,这十个村寨将作为从江三百多个自然村寨,四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代表,以点带面。以具体的村寨,最自然原生的社区为单位,较全面深入具体地记录村寨的文化传统和现状,相信能更切实地描绘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的形状,也有利于当地村民真正参与期间。在以核心村寨为基点的同时,会考虑一定的辐射,即对核心村寨附近同类文化圈内其他村寨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的记录和描述。
3)产出村寨各有一名“种子记录员”:
G增冲村潘和林,29岁,侗族,中专文化,在云南当兵五年,现在家务农,曾当过本村的会计;
G高增村杨通荣,43岁,初中文化,农民摄影师,拍摄的本村及从江风景民俗照被多家媒体采用,并参加各类影展。本人是县里认定的民族文化传承人;
G小黄村贾元金,52岁,侗族,初中文化,曾当过村支书,一家三代都是歌师,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全家表演侗族大歌得过奖,他还是高增乡民间侗学会会长;
G龙图村梁祖祥,40岁,侗族,中专文化,也是县民族文化传承人,父亲姐姐都是从江文化工作者,本人曾自组表演 队在各地演出民族歌舞,现在家务农;
G岜沙村滚水格,21岁,苗族,高中文化,是岜沙村难得的没出去打工的“文化人”,伯伯滚新江曾是村主任,岜沙的寨老之一,堂兄滚拉纠是岜沙表演队副队长,都对本寨文化有相当的责任感,滚拉纠表示将始终协助滚水格把此工作做好,他只是顾虑自己的初中文化不及弟弟,所以把记录的工作交给了家里最有文化的人;
G党翁村龙小吹,39岁,苗族,初中文化,村会计,热心民族文化的传承,正在组织本村的芦笙节和鼓藏节;
G摆鸠村范锡彪,54岁,苗族,初中文化,曾是乡干部,已退休。范姓占该村一半,是孔明山一带很有号召力的大族,他爷爷父亲曾是这一带最早有文化的人,也是最会讲故事人,他母亲九十岁了,仍健在;
G杆动村蒙天元,35岁,壮族,村副支书,初中文化,在外发展多年,因振兴家乡的强烈愿望回村务农;
G下尧村黄海生,53岁,壮族,乡副书记,中专文化,准备退休,自己整理了不少本村历史民俗;
G高脚村杨富坤,45岁,瑶族,初中文化,曾在外做瑶浴配药师多年;
所谓“种子记录员”就是产出村寨的组织者和主要记录人,若记录工作需要,可能还会发展其他辅助记录人。
4)产出村寨和种子记录员已在县文广局备案,并由其下文至乡镇,通告此事。
5)9月17日-20日在从江文广宾馆组织全体“从江档案”当地团队,包括当地负责人和所有“种子记录员”,进行 了为期四天的培训。培训得到县政府的支持,副县长李峥嵘去省里出差,特委托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代表其致辞。县文 广局长和主管副局长都做了讲话。强调这是次难得的机遇,要求每个项目选出的成员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担当起为 从江各民族绘图的重责。
6)CHP项目官员向全体当地团队成员介绍了项目的来由、宗旨和实施方法,并代表CHP“从江档案”项目与每位成员签订了“聘任协议书”,确定了双方在整个项目实施期间的合作关系,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以及项目在目标任务、工具归属和使用、耗材的补充、最后产出的版权所有等等方面的管理规则。协议一式两份,经CHP项目官员逐条详释,所有当地团队成员均已签署完毕。
7)在所有“记录员”到达同时分发了照相机录音笔和第一批文具,让大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了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互相切磋熟悉机器的性能,解决各自使用中的问题。
8)能力培训有两项内容,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张海洋首先做了一天学科和方法的讲解。 教授以学科庞大的理论架构为基础,从“人”开讲,滔滔而下,衣衫湿透,满脸冒汗(文广局的会议室没有空调),但不妨碍张教授澎湃的激情和丰富的形体动作。十大主题之后,教授就“从江档案”内容、框架、结构和模型做了一番互动式的扩展。贾元金说张教授一天的课讲了一棵树,从根到杆到枝到叶子到开花到结果,让他开阔了思路,也有了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9)第二项培训是由曾在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做过四年编导摄像的尚璟老师执行,他从“记忆是什么”着手,从摄影大师的传记讲到录象机说明书里的每一个设置,从摄影的记录功能到录象机的具体操作方法,记录员二人一组当场练习设置和使用。记录员多一半人之前从没碰过录象机,范锡彪这样岁数偏大的,对数码电子设备有种天然的恐惧,根本就没打算要碰这个宝贝玩意。但在小尚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十位记录员,全部上手操作了录象机的设置,并进行了拍摄实践。
10)培训班组织全体记录员和小尚老师到高增村现场观摩了“村民选题讨论会”。观摩的目的一是让记录员了解如何让村民了解项目,参与到之后的文化绘图中;二是让他们实习录象机和其他记录工具的使用。高增村有十七位村民参与了讨论会,全部是寨老歌师戏师鬼师风水师等老人,非常认真,会写汉字的皆自己写下自我介绍和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期望,不会写的由村长代劳,记下了与会者名字年龄和身份。讨论会由项目当地负责人梁全康和高增村记录员杨通荣主持。
11)小尚老师对高增村和“村民讨论会”进行了拍摄,然后马上插在电视上对每个场景的意图和手法做了讲解。第二天上午,又分析了每个记录员的拍摄练习片,对共同的问题和几个原则反复阐述。记录员表示这么弄一下,他们对影象记录心里有点底了,非但不怵,而且各各跃跃欲试,对这些数码科技的工具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小尚老师回京后,将剪辑出他在高增村拍摄内容的短片,交CHP项目官员,给“从江档案”每位记录员人手一份作为教学参考片。
12)培训结束第二天,CHP项目官员和当地负责人及杨通荣潘和林,随范锡彪到东朗乡摆鸠村召开该村“村民选题讨论会”。刚进村,就觉山上山下欢声雷动,一部分村民已在村长家门口等候多时,另一部分村民看见汽车进村,从山上的寨子里奔跑而下,一时竟有些《北京喜讯到苗寨》的气氛。参加讨论会的足有六十余人次,该村只有130户人家,公路正在修整之中,刚刚好走一些。应范锡彪要求,CHP项目官员先跟村民们讲了为什么要到他们的村子来,来了要做什么——虽然大部分人听不懂她在说什么,但范锡彪很快做了解释工作,虽然这回是CHP项目官员不懂他在说什么,但完全能看出他已了解了项目的核心,村民们听得喜笑颜开。去的时候遵村长嘱,在乡里割了十斤肥肉带去,讨论会后来就发展成“酒会”,村民把一脸盆煮好的肉盛在一个个小碗里,倒出自家酿的酒,给来的客人,给记录员范锡彪,给彼此,不断地唱歌敬酒,寨子沉浸在巨大的欢乐之中。范锡彪后来翻译村民给他敬酒唱的是:没有你,怎么能引来北京的客人;没有你,怎么会有今天的机会——-
总结和下一步工作:
△ 通过培训班,观察到十位记录员都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都是对民族文化很有热情的人,潘和林看了摆鸠村的状况后,激动不已,一路都在琢磨怎么把自己村的记录搞好。这样的心愿基本上每个人都具备。另外,培训班上请每个人写了自己和所在村寨简介,从文字和字迹看,完成记录工作应该问题不大。
△ 从已开了“村民选题讨论会”的两个村观察,越偏远“落后”的村寨工作越容易开展,村民们对此越发重视,象高增这样离县城很近,有是乡政府所在地的村子,年轻人已很难找来参与这样的事了,文化的变化痕迹已较明显。
△ 比较担心的问题还是在影象的配合上。现在已显示出的问题是记录员对工具的过分热衷,和工具过多可能导致的对采集和记录工作精力的分散。以及可能产生的大量无法剪辑成型的片子对后期工作的压力,还有就是设备使用的分配和大家的期望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有待在之后的工作中加以观察和调整。
下一步的工作:
△ 十月份完成所有十个记录村寨的“村民选题讨论会”,在村民较广泛了解项目宗旨的情况下,要求记录员再和村寨中文化的传承者详细议论整理出本村寨的记录选题,并做出2009年11月到2010年11月的记录工作进度表。
△ CHP项目官员根据记录员的报告,和项目当地负责人、官员、文化工作者讨论确定每个村寨的基本记录框架和第二年工作进度。
△ 完成“从江档案”第一期工作总结。提交“从江档案”的第一张“绘图”,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
项目官员 王 晓 望
200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