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4日至8日,CHP“从江档案”项目负责人,跟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及“联合国-西班牙千年发展目标项目2.1产出”的其他参与机构人员,同往贵州贵阳和从江县;5月9日至18日,项目负责人单独在从江县继续考察,参观、座谈,拜访当地居民。考察结果如下:
· 贵州省私人苗绣博物馆的展品内容,展出方式,及其中的理念,对项目颇有启发。
· 正在修建的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俗称“两高”)将在2012年前分别通车,经过从江县,县政府对其有热切的期望,但并未获知有何应对方案和发展措施。交通因素对项目后期的影响程度应予以考虑。
· 岜沙、小黄两村都已有相当程度的旅游开发,各有整套可供游客观赏的歌舞、民俗表演。岜沙有两处展室,分属旅游和文化两部门管理。小黄的展室大约不足三十平米。展示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单调,经常锁门,讲解也由导游担任。
· 歌师也是表演队长潘老线,中年人,初中文化,告知侗族大歌有三百多首,全凭记忆传唱,歌师皆因会的歌多,唱得又好而得村民认可。农民摄影师杨通荣,他已拍得从江各处风景和习俗照片万余张,并对本村的寨老进行过一些录制和整理工作。他们是民间的文化传承人,应该可以发展为记录和整理者,以及本村寨文化的保护传播的骨干和精英。
· “从江民俗摄影网”(www.cjmsy.com)除一位是农民外,其他都是从江县政府各部门的干部,因热衷民族文化的保护,爱好摄影而自发建立此网站。他们是本地的侗、苗族人,有的对当地的文化民俗已关注了二十余年,具有相当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几乎跑遍从江县各村寨。这些人具有摄影和文字能力,有基层乡镇工作经验,熟悉当地上下各种情况,也了解网络等现代工具和手段,将是当地负责人的合适选择对象。
· 从江县文化馆正开展从江县非物质遗产申报工作。申报由文字和影象资料组成,按“民间音乐”、“民间文学”和“人生礼俗”等分单项事件整理,工作将进行到2012年。对“从江文化绘图”项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占里村村子完好保持原生状态,没有任何为旅游者的专门安排。周围的自然环境非常好,各家屋前有鱼苗池,河边和山溪流过处养着鸭子,禾晾错落有致,每家有一粮仓在村子一侧,猪在专门修的如小吊脚楼的木栏里饲养,空间的使用井然有序。接触的大小村民十余人,家中皆是男女两个孩子。访问了村中小学梁校长,言其校学生90%家中为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他对草药等说法不能确认,认为观念、乡规民约的制定和遵循更具价值。当地文化观察者基本持此看法。
· 全程跟踪观察庆云乡“迎萨岁祭典仪式”。庆云位于侗族最早的落脚处六洞地区,萨岁就是侗族共同崇拜的女英雄和保护神,她就义的地方既在庆云乡单阳附近的萨岁山。所有侗族村寨都从该山取土回村供祭在社堂,以期保佑平安和丰收,一般在修社堂时才需做此仪式。这次活动是县文化馆为录制“申遗”影象资料安排的,乡政府提供了部分活动费用,但活动由寨老组织主导。活动隆重,庄严,完整,寨老从容自信威仪,对仪俗的过程和内容记忆十分清晰,对村民的组织卓有成效。
· 从江五个少数民族,特色异常丰富,文化特征深厚多样,很难以少数几个村寨为代表描述清楚。建议以民族为线索,以文化现象为主体绘制此地图,如此,“从江档案”会相对比较完整些。
雨季(当地叫“端午水”)过去后,负责人将再赴从江。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确定当地负责人,并和当地政府协调该人的工作安排;
走访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村寨,基本确定“从江档案”的大致工作范围;
寻找当地文化传承人,即可作为参与本项目的文化记录者;
继续与当地文化观察者和村民寨老讨论“从江档案”框架;
争取邀请当地负责人到北京考察和培训。
考察心得
从著名的“枪手部落”岜沙,到“大歌之乡”小黄,从鸣枪迎接,风雨桥拦客,到鼓楼大歌,芦笙坪上的舞蹈,直至把博物馆专家和粮农组织官员拉上去充新郎,一应俱全。你能看到非常有特色的风情民俗,你也得到了观光客应有的款待。可脑子里却出现个问题:作为旅游者,我们要得到的就是这些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村寨,他们又从中得到了什么呢?
大概这就是从江档案项目要寻求的答案之一吧。
而不容我们多思考,大量的旅游者和各色各样的外来客,已等在门口。
侗乡
小黄的老人
小黄表演大歌的姑娘
岜沙的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