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四合院修缮培训项目


一、 项目背景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 习近平主席在视察北京时的重要指示


近几年,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很多保护政策或法规的出台,很多文物腾退或修缮的计划,都让我们这些民间的文化遗产志愿者们备受鼓舞。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的初衷是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更多民间的视角和声音。因为我们相信,这个任务如此艰巨,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是国家政府部门的责任。而我们每个人,如果组织得当,都可以承担起一份责任,并最终为全民文保意识的提高,文保人才的培养,文化遗产、特别是民间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做出贡献。

每年开春,在北京老城的街巷胡同我们都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四合院翻建、改建场景这其中政府行为、商业行为,也有私人行为;既有公有产权四合院的改造,也有私有产权四合院的改造;既有小打小闹的修补,也有推倒了从来的全面翻新。

让人困惑的是,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并没有让传统的复兴取得期望中的效果。

在我们看来,这其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1. 传统建筑文法的缺失,与审美标准混乱:经过多年的中断,现在修缮的出资方与修缮的施工方对老北京传统四合院文化和修缮技术的理解有比较严重的偏差。往往出资方理解,但施工方不理解的时候,佛法也会被念歪;施工方理解,但出资方不理解的时候,也只能顺着东家的意思去做。换句话说,是大家对四合院审美标准出现了混乱,严谨而系统的传统“建筑文法”难以得到完整的应用,因而出现了很多很奇怪的设计和改造方案,甚至哗众取宠,靠出位而博取公众眼球。


2. 功能需求改变:另一个原因,是大家对房屋功能性的需求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果选择住在四合院,大家对于卫生间、室内清洁、保温、除湿等舒适度的期望值都已经向楼房看齐,因而无法用传统的做法解决现在的所有问题,出现了院内的私搭乱建小厨房、卫生间、空调室外机无序安置等问题。

3. 技术更新和材料换代:当四合院兼具文化遗产和居民住房双重身份的时候,技术的选择和材料的应用就不仅仅是一个安全和舒适的问题了,很多改造后的四合院的确是灰砖灰瓦,但其改造都是一个无序的、妥协的结果,所以,看上去总是很别扭。

当然,还有很多别的、也更重要的原因,例如历史遗留的四合院产权问题等等,但这些问题,难以在这个项目的框架下解决。我们期待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加入我们,去迎接更大的挑战,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二、 项目目标

考虑到上述挑战,我们认为,作为国家文物修缮和保护力量的有益补充,乃是建立一个老北京四合院修缮技术的民间交流平台,打破修缮技术信息的不对称,降低普通人理解修缮技术的门槛,为老北京传统文化肌理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

简而言之,我们的工作可以分为两部分:

1. 搭建一个囊括主要利益相关方的修缮技术交流平台,让有四合院修缮经验的个人与机构、普通人与专家,与有四合院修缮意愿的个人与企业,能够在公平、坦诚的前提下,就修缮的技术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


2. 通过平台,收集信息,把严谨的传统四合院“建筑文法”,结合现代需求,提炼与呈现为通俗易懂的原则,普及到有改造项目的一线施工人员人群中,特别是有改造需求的居民家中,且能够对他们实际的改造过程提供“一对一”的理念咨询、操作守则、修缮样板等实质性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