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2003年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公益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宗旨是帮助社区居民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传播、公众参与、社区复兴,是机构当前的主要工作领域。
我们的目标群体主要是儿童、大学生、艺术家和建筑师、律师、旅游业、媒体、社区领袖和政府官员。我们目前的核心能力集中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法律和政策等方面。
一直以来,我们有两个深信不疑的观点: 传统与现代幷行不悖,从长远来看,文化遗产保护只会有利于现代化的发展 文化遗产是属于公众的,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公众的智慧与参与 工作上,我们坚持专业性、理性、建设性的PRC原则: 以工作方法的专业性(Professional)为基石 以工作态度的理性(Rational)为准绳 以工作产出的建设性(Constructive)为目标
中国的建筑、考古发现和文化遗产现在面临着来自建筑开发商雄心勃勃的开发计划、相关保护法律法规执行不利和整个社会意识中的集体漠视等方面的威胁。在中国迅猛发展的经济背景下看这个问题尤其显得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中心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因此而有了一个与之相应的调整:
我们到底忽略了什么?
中国浩瀚的文化遗产包括华美的皇家建筑,也包括全国大量村镇中的民间文化遗存。对于前者的保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机构,包括中国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大的慈善捐助机构都给予了很大程度上的关注。而对于后者,由于缺乏了解、资金不足而被拖延维护,或是为了一时经济的发展从未列入工作重心,因此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任务就是使这些散落于社区和草根阶层生活中的文化遗产受到相应的重视。
差距何在?
中国政府制订了非常明确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涉及考古现场、历史建筑和各种文物。与此政策相应,国家还通过了一系列法律,颁布了支持性法令,例如2002年实施的《中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政府还签署了很多与文化保护相关的国际条约。但是,在国家的法律规定和具体实施上有一个很大的差距。公众的整体保护意识不高,地方官员和执法部门相关培训的缺乏,以及法律体系中的一些漏洞共同导致了文化遗产仍在大量流失的现状。
怎样做才最有效?
文化遗产保护如同环境保护,没有公众的理解和积极参与是难以实现的。目前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环境为非政府组织扮演一个填补政府工作空白的角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既然大多数资源都用来保护少数知名的文化遗产,而众多乡间的历史、建筑、艺术遗产无人问津,那么就由我们来填补这个空间吧!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我们的宗旨是帮助社区居民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我们的合作群体主要是社区居民、政府官员、媒体和专家。我们目前的核心能力集中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法律和政策等方面。在专家的帮助下,我们会在更多的领域提升能力扩大资源。
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文化遗产正在被不同程度地破坏。公众的保护意识淡薄,一些管理部门的行为缺乏监督和制约,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虽然中国政府制定了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和政策,社会各界对这些法律和政策的了解却是远远不够的,管理部门对这些法律和政策的执行力度也是普遍缺乏的。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力争在这一领域内做出自己的贡献。
核心信念
作为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草创的理论基础,我们有如下几个基本信念;同时,也正是使这信念得以实现的誓愿在推动着我们的工作。
我们每个人都对文化遗产保护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我们深信享受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身心愉悦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因此在中国,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能、也不应该仅仅是政府的任务。如果地方社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以及愉悦分享上都紧密参与的话,那么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将得以非常有效的进行。
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是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持续性的关键:
为了确保社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上的主动参与,我们需要协助社区开展提高意识、培训技能和发展组织等文化上的能力建设。这种在草根阶层开展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这种社区内自发的保护文化遗产的努力能够坚持下去,并且最终成为可持续性的一种行为。
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的教育至为关键:
中国有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很健全而且考虑很周到,但是人们对法律的理解、运用和执行却相对很弱。非政府组织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在社区内引导民众对这些法律法规的认识和执行,以及引介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国际通行惯例。
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不应该成为一对矛盾:
管理得当的文化旅游可以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一种不对环境产生任何负面影响的方式达到扶贫的目的,还可以给穷困地区的社区平添一种文化自豪感,而且为大社区了解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美学意义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可以扮演的角色:
一个经营有方的非政府组织,可以在促进当地社区保护他们自身文化遗产,以及缩小政府政策法规和地方行动之间的差距上起到重要的催化剂的作用。
文化遗产保护中,最重要的是人。
我们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工作。这些人群包括儿童、大学生、艺术家和建筑师、律师、旅游从业人员、媒体从业人员、社区领导人、政府官员。根据这些人群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方法开展工作,能够使文化遗产保护与公民社会建设,二者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儿童
儿童是未来的主人,也能够对父母的思想产生直接影响。利用学校已经开设的“综合课”等渠道,向儿童传播当地文化遗产知识和公民保护责任等的概念和理念。
大学生
大学生最善于接受信息和知识,最具激情,敢于影响社会。我们采用讲座、知识竞赛等方法,以及组织大学生直接参与社会调查的方法,传播文化遗产信息,监督政府管理机构。
艺术家和建筑师
艺术家和建筑师,追求风尚又引领风尚,是社会和意识形态变化的风向标,是白领阶层的时尚榜样。我们与权威艺术机构合作,对当地的艺术家和建筑师施加影响,也使文化遗产保护和公民社会建设引入风尚生活。
律师
中国的律师正在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中国的立法与国际接轨,并超前于社会实践,律师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很大的工作空间,需要启发和鼓励。
旅游从业人员
对于文化遗产,旅游是双刃剑。目前,旅游的过度开发,明显使文化遗产受到破坏。一部分旅游从业人员对此也已经有深刻认识,需要整理和放大,并提升到保护公共文化资源的高度发出批评声音。
媒体从业者
媒体的力量,发展迅速。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也已经成为社会监督的重要渠道。媒体从业者,敏感于文化遗产保护但是又普遍缺乏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
社区领导人
社区的权利意识正在觉醒,社区领导人的觉悟和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公民社会建设的命运。
政府官员
中国的绝大多数事情,事实上还是由政府(特别是省级和县级政府)在主宰。破坏文化遗产的事情,绝大多数也与政府有关。
文保法律、政策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的主要工作领域包括三方面:
公民社会建设
我们力图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意识,并为社会提供知识和工具,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与公民社会建设,是当今中国最需要加强实践和完善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又相互支撑,不可或缺:文化遗产保护能够促进和检验公民社会建设,公民社会建设能够保障和丰富文化遗产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复兴
我们动员并帮助少数民族复兴自己的文化,恢复民族自尊心。
中国的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亡,首当其冲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为此,我们在少数民族文化复兴领域开展了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以前,我们在云南南部开展了《勐马档案》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探索一种方法,改变由外来专家亲历亲为做文化调查的模式,动员并帮助当地村民自己记录自己的尊贵传统,恢复少数民族的自尊心。这个项目异常成功,得到了当地民众、地方政府、国内外专家和国际组织的很高评价。总结《勐马档案》项目的方法,我们期望我们的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当地村民自己记录自己的尊贵传统,还能够进一步帮助当地村民发现基于自己尊贵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为此,我们开展了从江和阿尔村项目。
媒体动员
我们与国际著名媒体合作,帮助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提高对此类问题的敏感度。
中国发生的许多文化遗产破坏事件,都是政府高官和大公司所为。阻止这样的破坏事件,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运用大媒体特别是国际大媒体的力量施加压力。我们努力尽早发现问题,在公开的信息中寻找事件的真相,运用现行法律的规定揭露事件的违法之处,与大媒体合作,通过舆论产生压力阻止对文化遗产的巨大破坏。
20世纪80年代初,何戍中还在上海上大学,他从法学院的朋友那里听到一些猖獗走私中国文物的事。出于对国家文化遗产的关心,何戍中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院报上,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此事的关注。这篇文章恰好被学校的一位外教看到,并译成英文寄到一个国际知名媒体。谁知此事不仅被外电披露,而且反过来引起了国内高层的重视。结果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行动,挽救了一些文物。
从此,何戍中一直受到这件小事的激励,并深信积极的文化遗产保护肯定会有成效。 1998年,他发起了一个小小的志愿者组织——文化遗产守望者,正是现在的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前身。
2003年,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北京民政局正式注册为一个非政府机构。这个注册赋予保护中心合法的身份,得以开通银行账户、雇佣雇员和拓展发展空间。
基于立足草根阶层,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民众教育和民众动员的使命,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目前组织了一个小而精悍的职业团队,负责协调、组织全国的项目。
理事会一共有四名成员,通过定期召开理事会议,他们监督并制定中心的发展方向和行动原则。
除此以外,还有三名全职工作人员负责各自的项目,财务以兼职的身份来协助工作,而中心也非常庆幸能够有这些非常有能力的人的支持。这个核心团队不时还会得到来自国内外优秀大学的实习生的协助。
除了全职和兼职人员以外,中心还得益于一批热心的个人和组织的帮忙。他们都有各自的专长,在需要的时候,都愿意为相关项目和问题出谋划策。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1年度审计报告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1年的审计工作现已结束,并顺利的通过了审计。审计结果如下: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部制度比较完善,能够有效执行,会计核算规范,财务管理完善,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国家颁布的相关法规和《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恰当地反映了贵单位2011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和2011年度的业务活动成果和现金流量。 2011年度CHP财务报告 2010年度CHP财务报表 2009年度CHP中英文财务报表 如有意见反馈,欢迎致信info@bjchp.org
2011年
1、从江档案项目
2011年,从江档案项目的后续工作继续进行,以当地居民为著作者的从江电子档案正在制作中,CHP继续为村民设计印制了精美的2012年文化年历,发送到当地村民手中。
2、孟连手工编织振兴项目
孟连手工编织振兴项目结束后,为了更好地对项目进行宣传,CHP举办了“云南孟连手工编织展”,展出了来自孟连村民14块手工编织展品,令参观者在充分感受到了孟连独特的传统文化。此外,项目产出的第一批围巾已基本销售完毕。11月CHP收到孟连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协会寄来的第二批围巾,这批围巾被放在CHP公益淘宝店中出售,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3、文化小径Ⅱ项目
2001年年末,CHP志愿者团队已经基本完成了“文化小径Ⅱ”项目南锣鼓巷地区每条胡同的拍摄工作,并收集了胡同的历史考证信息,用拍照的方式为每一条胡同创建了完整的立面图。团队正筹划为南锣鼓巷设计一本全面的双语导览地图册,其中会详细标注历史景观、奇闻轶事,以及其他的一些相关信息,这些活动有望在2012年春天启动。
4、CHP淘宝公益店开张
2011年10月25日,CHP淘宝公益店正式开张,店铺中销售的宝贝主要包括孟连手工编制产品以及CHP的公益产品。CHP开办淘宝店的目的是为了借助网络平台更好地宣传孟连手工艺编织品,拓展销售渠道。孟连编织产品的销售所得将全部归孟连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协会所有,帮助协会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5、开展多项文化遗产保护活动
2011年CHP举办了多项与文保有关的活动,如“与北京老城对话”、“拉近文化遗产与我们的距离”纪录片放映及文化交流会;“阳光皮影”、“欢乐六一胡同嘉年华”文保教育亲子活动、以及“学做北京菜”、“传统胡同宅门创意油绘”等充满老北京味道的文化体验活动,深受好评。
2010年
1、从江档案项目
由于2005年开展云南勐马档案项目的出色表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CHP合作,在贵州从江进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鼓励、动员当地居民保护自己文化遗产,通过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培训,使居民在民族文化自豪感的鼓舞下,积极主动的记录本民族传统文化记录和保存工作,复兴少数民族文化。在2010年,从江项目负责人几次前往从江考察,发回了数篇项目报告。与此同时,项目产出之一的文化年历也已经印制完成,由11个村子的种子记录员所拍摄的图片制作成了11种文化年历,大部分已经发送到当地少数民族居民手中。在2011年项目结束后,将产出一本以当地居民为著作者的从江电子档案,该项目覆盖从江全县,涉及四个少数民族,得到了当地政府、专家和普通民众的大力支持和关注。
2、阿尔羌文化保护项目
汶川地震之后,CHP非常关心当地羌族文化受损情况以及羌族村民的生活境况。CHP从2009年7月开始,展开了阿尔羌文化保护项目。2010年,除了项目组发回的项目报告,CHP的访问学者Carla探访阿尔村,给我们带回了大量照片和一手材料,同时丰富了对羌文化保护项目的理解。
3、孟连手工编织振兴项目
作为勐马档案项目的延续,孟连手工编织振兴项目是新西兰国际发展署委托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完成的少数民族手工艺项目,项目周期从2010年4月开始至2011年3月结束。该项目旨在推动孟连地区独特手工编织技术的振兴,在传承传统编织工艺的前提下,将当地简单的手工制品转化为产品,使其能够在国际手工艺品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提高当地少数民族的经济收入,同时增强其对本民族手工编织工艺的重视程度。2010年CHP的项目负责人和来自泰国的编织专家几次前往孟连,给当地妇女提供技术指导。孟连产出的第一批编织产品,已经开始研究销售方案。
4、青少年文化交流项目
CHP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了短期的青少年文化交流项目。该项目组织一些国内外对北京文化感兴趣的青少年参加,在四合院门楼绘制、胡同改造居民区参观、影像放映等活动的安排中,让非北京文化背景的青少年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有所认识,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5、继续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进行公众教育。
在2010年,CHP和由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合作,针对CHP正在进行的项目,组织了一些列面向公众的讲座。此外,在5月和7月,CHP先后在前门和草场地组织了两场宣传活动,以话题讨论和艺术家作品参展的形式,灵活新颖的宣传了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在10月,CHP的实习生策划主持了纪录片放映活动。此外,在和南锣鼓巷举办的胡同义卖,也得到了广大志愿者的帮助。
6、继续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活动。
CHP向普通市民发放车贴、地图等宣传品,还在年末组织了从江文化年历发放活动,不少人来到CHP办公室,领取了少数民族文化年历,对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项目表示出了兴趣和肯定。
7、继续完善志愿者建设管理工作。
在2010年,几次招募志愿者,许多工作的开展,都缘于广大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他们为文化遗产保护所作出的努力,是我们这个民间NGO组织生命力的来源,是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2009年
喀什老城是中国仅存的伊斯兰文化老城,是丝绸之路仅存的较为完整的节点。今年,当地政府以各种理由开始改造(拆迁)整个喀什老城。也是在常规手段阻止无效的情况下,我们动员大媒体发挥作用。彭博新闻社、美联社、纽约时报等许多大媒体刊发了批评文章,许多大的国际组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明了反对意见。喀什老城改造项目尚未停止,但是,政府显然已经感受到了极大压力。
相关链接:
CHP评论:请关注喀什老城改造
ISCEAH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公开信
梁思成、林徽因先生,是中国最杰出的建筑学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贡献也是最大。他们在北京的故居长期缺乏保护,最近又被开发商野蛮拆除。我们发表《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破坏,北京市文物局该当何罪?》的文章,严厉批评北京市文物局,并要求国家公诉机关追究北京市文物局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北京的一些媒体公开转引了我们的文章。公众和中央政府已经对我们的观点表示认同。
2008年
“可园”是北京非常著名和重要的古代私家花园。中央政府的外交部计划改造可园,其改造方案明显具有破坏文化价值的内容。我们动员美国彭博新闻社等重要媒体,在外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质问外交部发言人有关情况,点明该计划存在的违法性。外交部已经明确表示将严格依照法律和遗产保护原则开展工作,并且将对社会开放可园。
CHP评论:外交部行政司,请不要在“可园”搞拆迁项目
我们在5所大学开展了相关动员活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CHP近一半的志愿者来自这些大学;这些志愿者写的调查报告和批评意见,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得到了广泛传播;十余处濒危的遗产地通过这些大学生的呼吁得到了及时抢救。
我们举办了2次艺术家沙龙和建筑师沙龙,使一些艺术家和建筑师已经参与到文化遗产事业中来。
中国仅有的2起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案件,引起中央政府和媒体关注,都是由CHP协调律师志愿者开展的。
文化遗产保护迫切需要民间更有力的参与——国家文物局局长希望大力推广前门西河沿222号院公益诉讼经验
举办过5次针对特定事件的媒体沙龙,向记者朋友提供事件信息和相关基础知识,讨论交流,为他们发出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声音提供有效帮助。
2007年
我们与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合作,迫使SOHO中国修改前门地区开发项目的方案,使这个项目减少了对北京老城的破坏。
“西四北”地区是北京老城的一处保护地段,有具体的保护规划。当地区政府为提高财政收入,联合数家地产公司和海外著名设计所,要将该地块成片拆迁,开发成大型高端品牌旗舰店群。我们与中国文物报和中国建设报合作,刊发《这个项目如果实施就是违法项目》文章,使项目合作方大为恐慌并最终停止项目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