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云南省南部的孟连县,有一个偏僻而又宽敞的村子叫勐马寨,居住着许多傣族村民。这些傣族村民是数百年前统治云南南部比邻缅甸的一个傣王国先民的后裔。几个世纪以来,这个王国分裂为一些小土邦,各自由一个“天子”领导着。这些土邦逐渐归顺中国的统治,中国皇帝授予每个“天子”以“土司”的头衔。在中国的管理体制中,土司是管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当地行政首脑。
尽管处于中国的管辖之下,这些傣族人仍然如他们的先民一般生活,他们的文化非常纯正,几乎没有受到汉文化的影响。1949年以后,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政府对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实行了比较强硬的行政管理。从上个世纪50到70年代早期,传统傣文化的很多方面受到了冲击,因为这些东西被认为是“封建性”的。今天,除了那些发生在思想意识驱动的年代里的文化破坏以外,傣文化的完整性还受到现代化的影响,就如同亚洲的所有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影响一样。与此同时,傣文化也受到中国强大的汉文化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魅力的吸引。
今年2月,我去了一趟孟连,考察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傣族文化记录项目“勐马档案”的实施情况。开始于2005年春天的这个项目是个典型的“草根”文化记录项目:由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做简单的培训和组织以后,整个记录工作由村民自己来做,当然,来自孟连县文化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鼓励也是不可少的。
由于上个世纪50-70年代的文化破坏和现代化的持续冲击,以及汉文化在这个地区的影响的加强,传统傣文化的知识正在逐渐萎缩,年轻人不懂傣族文字,也不了解傣族文化遗产。年长的村民则是傣族文化唯一的知识宝库,如果他们不把他们从先民那里学到的知识记录下来并且传给下一代,那么他们去世以后,这些知识就会消失。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完整地记录这些文化遗产,并且提供文化的行为榜样,这样就会在下一代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很容易滑向汉文化的同时,激励他们尊重并感兴趣于自己的文化。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构思并且组织了这个项目。记录的内容被划分为20个种类,其中包括宗教活动、自然崇拜、饮食、手工艺、传统医药、建筑以及其他多种与这个村寨的傣族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目录被分给村寨里的老年人负责,他们很热情地接受了这个项目。在过去许多年中,他们一直感觉到他们的文化知识和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化的生活毫无关系。现在他们的知识有了价值并得到了认可。
我在2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来到了勐马寨。大约有30位年长的村民聚集在村口迎接我,并且向我简单介绍了这个项目。妇女们穿着美丽的桶裙,男人则身着英俊的傣族套装,他们的头上都缠着白色的头巾。他们的主要领导人叫康郎帅,一位73岁的老者,他在40年代是这个村寨寺庙里的和尚,对宗教仪式有全面的了解。他和其他老年村民正在用傣族文字将他们的知识记录在用传统方式制作的、以树皮为原料的手工纸上。他们向我展示了这些记录着他们成果的美丽的手写稿。
然后我们来到这个村寨的两个寺庙中的一个。主寺庙是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美丽的木结构的传统傣族寺庙。墙上原来的壁画早已消失了,但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村民艺术家画上了新的壁画。在这座寺庙前,村民们在傣族传统乐器奏出的音乐声中跳起了传统舞蹈。在欢迎仪式的结尾,我们一起在村寨的中心享用了一顿奢侈的傣式美食,还有乘在香蕉叶上冒着热气的糯米饭和可口的用糯米和糖做成的甜食。
当我问这个项目的两位负责人,在他们看来,什么是傣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基本特征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的佛教遗产,以及包含着我们谦恭和礼貌意识的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
孟连地区比其他傣族区域更难接近,经济上也更不发达。因此傣文化在这一地区也保持得更加质朴,被汉文化同化的程度也更低。奇怪的是,它也比其他傣文化的分支更少被专业人士研究。据我的判断,孟连傣族人认为他们与居住在缅甸边界的景栋的掸族人很相似,景栋现在还是孟连的傣族人的文化中心。当然,孟连的傣族人与他们在老挝和泰国的远房堂兄弟一样,有着同样的有魅力的生活方式,这对于游客是很诱人的。
这项村民记录文化的工作即将完成,接下来的工作是将这些档案翻译成汉语,并且以傣、汉两种文字出版。同时,这个项目使村民们恢复了对傣族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并且让他们意识到了为后代保存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然而,在一个村寨里开展的工作,无论它是多么热情地实施,都不足以拯救一种正在消失的文化。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很高兴孟连县政府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也很关注,现在孟连县正在考虑将这种方式复制到该县的其他傣族村寨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体。当这种工作模式在别的村寨开展的时候,勐马寨这个先锋的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下一步的计划是在傣族人民的参与下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孟连县的其他村寨。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泰国James Thompson基金会和澳大利亚政府的支持表示感谢,他们的经费支持使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功实施该项目成为可能。
(作者:史维平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
2月10日,国家文化部孙家正部长亲笔信感谢傣乡老人,并将自己的5000元稿费相赠,鼓励老人继续为保护傣族文化遗产而努力。 康朗帅老人今年74岁了,是勐马傣族群众公认的德高望重和最有文化的老人。2003年以来,为了让村寨傣族群众有自己学习傣文、收藏经书、祭祀祖先、开展文化活动、传承傣族传统文化的活动场所,康朗帅老人积极担起了重建勐马小寨佛寺的重任。2005年3月,又组织发动相关人士积极参与了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动的《勐马档案》项目工作,使《勐马档案》这个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国家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得知此事后亲笔写信以示鼓励。孙家正部长在信中说:“知道你长期以来热爱傣族文化传统,为保护傣族文化遗产作出了许多努力;你的努力,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我很高兴,并向你表示敬意。” 同时,孙家正部长将自己创作中国文化遗产主题曲《寻找与守望》的歌词,得到的5000元稿费,赠送给了康朗帅老人,希望老人为保护傣族文化遗产继续努力。 2月10日,云南省文物局余剑明副局长受国家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和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专门来到思茅市孟连县向康朗帅老人转交了孙部长写给他的信及5000元稿费,并代表云南省文物局表示对康朗帅老人的敬意和良好祝愿。康朗帅老人说,感谢孙部长的关心与鼓励,他将利用有生之年把傣族文化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傣族年轻一代。 【2006-12-06】 新京报:为奥运北京这个大景区准备好了吗? 【2006-10-23】 中国发展简报:Conservation Patrol for Beijing Hutong 【2006-02-15】 生活新报:文化部长写信 感谢傣族老人 2006年之前 【2003-10-27】 Time Magazine:Stealing Beauty 1月20日,中国和意大利两国政府的代表,在北京签署了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双边协定。两国在这个协定中强调,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对人类文化遗产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两国同意根据双方国内法律以及国际公约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开展合作,采取预防性、强制性及补救性措施,打击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
在此次签署的双边协定中,实施和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物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成为两国合作事务的重要内容。协定还强调了及时交换信息的重要性。两国需要及时交换的信息包括:法律的具体规定和管理部门制定的具体政策措施,禁止出境文物的数据库,文物出境许可证发放情况,地下文物埋藏和考古发现的基本情况,文物交易的基本情况,以及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动态。
两国还强调要加强合作,在国际社会唤醒公正、博物馆和其他文化机构对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危害性的进一步认识;在协调与第三国的文化关系时,与执行有关国际公约的机构增进合作,与涉及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机构减少或者暂停往来。
作为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两个伟大国家,中国和意大利在协商签署这个协定的过程中,观点极为一致,合作极为高效。很多年以前,中国和美国就开始协商签署类似的双边协定。面对古董商和古玩收藏家们的压力,美国的决策者们表现出了十足的犹豫、徘徊,以及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缺乏责任心。我们认为,要促使美国决策者改变立场,首先要使美国公众进一步了解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对人类文化遗产已经构成的严重威胁。美国的文化机构应当在这个方面承担起责任。
去年九月我们曾报道,中国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挽救正在丧失的文化自信心。目前,我们期盼的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中国中央政府日前决定从今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全国的“文化遗产日”。与此前的有关消息不同的是,这个日子没有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可能是为了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中央政府在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决定中,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表示了不满。它认为,中国不少著名的老城区、古建筑和大型考古遗址已经被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民族和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为了制止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中央政府要求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建立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它还特别要求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制度,强调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
为了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中国目前已经有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虽然,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状况还非常糟糕,但是我们相信,情况会好转,而且,情况好转的速度,主要取决于我们大家的努力程度。
|
||
Copyright © 2005-2013 www.bjchp.org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08136号-1 |